在遥远的西藏,这个被誉为“世界屋脊”的地方,绿色行动正在悄然改变这片高原的生态面貌。从市林周县的蓝天白云,到山南贡嘎的巍峨雪山,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到无垠的羌塘草原,生态的绿意在这里绵延奔放,宛如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。近年来,随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格外的重视,西藏的绿色发展的策略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。根据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,西藏自治区将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,深入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完成106万亩的营造林目标,并对600万亩退化草原进行治理,这一系列工程为一片片“芳草碧连天”的景象增添了强大的助力。
在西藏自治区,林草局通过实施雅江中上、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双重项目,结合南北山绿化工程和西藏“两江四河”造林绿化工程,对生态管控措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。项目内容有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、森林抚育、退化林修复等多重手段,各项工作稳步推进,实现了106万亩的营造林建设任务。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重塑,也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。
正如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普罗言道:“持续的国土绿化行动不仅仅体现在植树造林,更是对生态环境的大胆重塑。通过这一些措施,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景观,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,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。”这一年来,西藏省的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,水、气、土壤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。各类ECO结构整体稳定,生态质量向好发展,森林、草场、湿地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得到一定效果保护,大部分区域依然处于原始状态。
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在市林周县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,近年来每年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一直增长,成为了西藏生态环境好转的明证。住在保护区附近的群众表示,黑颈鹤甚至会飞到院子里来觅食,他们感受到的正是生态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。
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,西藏痴心不改,对珍稀动物如藏羚羊、野牦牛、黑颈鹤等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,这些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呈现恢复式增长。绿色则成为了西特风貌的底色,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也因此愈加扎实。
西藏自治区林草局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,着眼于羌塘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要项目,始终强调保护优先、自然修复为主、人工辅之的修复方式。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遵循了草原ECO的内在规律,还提升了草原ECO自我修复的能力与稳定性。如同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的谭言庆所言,2024年将完成600万亩的退化草原治理,这不仅改善了草原的生态结构,更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
与此相应,草原ECO的恢复还能够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水土流失,抵御土地沙化,维护区域生态安全。例如,在日喀则市谢通门县,2024年度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投入达1759万元,直接推动了316.62万元的农牧民增收,提供了9000余个就业机会。
展望未来,普罗强调西藏将更看重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,推动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。通过发展森林旅游、森林康养、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元化产业,西藏不仅能实现经济稳步的增长,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。
年复一年,西藏在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上硕果累累,而一幅幅生动的“绿色”画卷在这个地球“第三极”上徐徐展开。人们自豪地见证,西藏——中华大地上的生态明珠,正以前所未有的韵味和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